找到相关内容180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 大乘壁观禅法(上)

    。   [14]经文详见《大正藏》17,p893c。   [15]有友人谓,此四行当同宗喀巴大师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之三士道,余谓不尽然。宗大师之三士道,下士求人天道,中士求声闻缘觉道,上士求菩萨...8,p366c)。   [19]窃以为,作为次第,前二行能摄宗喀巴大师所开示之“下士”,无所求行能摄宗喀巴大师开示之“中士”。   [20]《...

    杨笑天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3957191.html
  • 神通不是

    很容易变化的种性。  如此观察这八种。在此中除缺乏种性和不定种性二种以外(1和8),其余六种种性,他们所需合适其根器之法与财物,皆可布施。布施时应由下士道引至上士道,但上士不可引至下士,更不可教不合适...  神通不是  释迦常教  临济义玄祖师曾开示说:“尔道佛有六通,是不可思议,一切诸天、神仙、阿修罗、大力鬼亦有神通,应是佛否?道流,莫错!只如阿修罗与天帝释战,战败领八万四千眷属,人藕丝孔中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04462947.html
  • 《瑜珈菩萨戒》要义

    “本地分”,以人天乘、声闻乘、菩萨乘为脉络,对发心到修行乃至最后成就的每一部分都有详尽的叙述,囊括了佛法的整个修学次第。其后出现的一些论典著述,如大家熟悉的《菩提次第广论》及《成佛之》等等,它们所建构的修学纲领,早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就有明确说明。而《菩提次第广论》在下士、中士、上士之后所提出的止观部分,也是来自《瑜伽师地论》。由此可见,《瑜伽师地论》对学佛修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  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966846.html
  • 三宝皈依法

    类:殊胜皈依根据皈依目的可分为三类:(1)与下士相应的皈依,即为了不堕三恶,获得人道和天道幸福的皈依;(2)与中士相应的皈依,即为了摆脱轮回之苦,借助三宝的皈依;(3)与上士相应的皈依,即为了...皈依法规,皈依效益等。   (一)皈依对象的可信性   “皈依”是“依靠”、“信仰”、“投靠”、“寄托”的意思。   六众生相互之间有生存条件优劣的差别,智力、寿命和生存能力强弱的差别,财产、地位、...

    多识·洛桑图丹琼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3068895.html
  • 佛学问答——惟贤长老答

    的太虚大师是一样的,整理制度,其中心就是严守戒律,所以这个《菩提次第广论》是结合大乘经典写出来的。那么如何读?首先把纲领要找到,前基础,就是要亲近善知识,念死亡无常,建立无常观。下士主要是讲...“建功立业的内圣外王之,佛教讲修心,一个人怎样用佛教的修心来做儒家的外王之? 答:“内圣外王”是儒家提出来的,内心是讲德,讲圣贤之德,“外王”就是搞政治,从总统到宰相以下的各阶层。那么“王道”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878881.html
  • 《格鲁善教昌盛愿辞》讲记

    财宝天王”,是中士的护法。   第三是阎罗王。阎罗王是下士护法的代表,主管人天乘的善恶。一般是以鬼王的面目出现,阎王判善恶。   阎罗王同时又是宗喀巴教的特殊的护法,他是文殊的化身。我们黄教的...较严重的,虽有定但念力或说感知力不够,缺乏清晰度。菩提次第论中关于止观讲了很多,沉昏不消除,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止观。真正的止观就是要消除沉昏暗,止和观结合才能显真智。仅仅是坐着什么也不思不想,没有任何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382962.html
  • 弥陀本愿威神力(四十八愿) 浅注

    功德。普能摄取一切智道。”   发菩提心;   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云;“下士,求人天。中士,求自己了生死。上士,上求下化。”   菩提心者,“众生界尽,我愿方尽;菩提道成,我愿方成。”上求...,念佛成就。”此乃不争的事实。所谓万修万人去。末法时期,念佛成就。 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。自力与佛力。古人称此法门为“门余大道。”是难信易行。既方便又究竟。三根普被。   阿弥陀佛悲悯流浪众生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885659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一般而言,前者称为“三乘究竟”论,后者则是“一乘究竟”论。   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,大体接受宗喀巴所作“下士、中士、上士”的三阶教学分类法,并改作“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、大乘不共法”。五乘共法,...的核心议题,而完全不必将“人天乘”纳入论述范畴。   (二)“一乘”异解   “一乘”在佛教经典中,原是有异解的。在《杂阿含经》中,认为四念处是证得解脱的一乘,如说:   “有一乘,净众生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解脱大乘天论—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

    而修的人天道(下士)和培植出离心而得解脱的中士,成为修习大乘的基础,宗喀巴大师将其称为“共”。所以,如果说佛教是一棵大树,小乘则是其根,根之不存,干、叶、花、果无从说起,故称小乘为“根本佛教...、斯陀含(二果)、阿那含(三果)、阿罗汉(四果)次第修行,出离三界,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。凡修至阿罗汉果,就已了脱生死,不再堕入轮回。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《菩提次第广论》中,将其归入中士:   佛初...

    王惕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293684.html
  • 广仁寺法脉源头——格鲁派的教义

    因善果,恶因恶果,若畏恶果,故应广大修善。   然上面所说,仅是得人天福报,属下士所修(下士),为人天乘,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。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,共同成佛,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,念无常,念...也出不了,何况大乘。菩萨若不守护律戒,发大慈大悲菩提心悲悯众生,大乘亦是空名,学习密宗,不守三昧耶戒【56】,更是开恶【57】之门,大师之言,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。特别是僧侣,更应严守戒律,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2296115.html